博主资料
![]() |
- 博主:袁野——好黃桃網
- 职位:形象代言人
- 简介:大家好~我是好黃桃網的形象代言人~小袁哦O(∩_∩)O~~,歡迎來到上海秋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的好黃桃網,我們提供優質的奉賢黃桃,歡迎大家購買哦!好黃桃網種植著最純正的奉賢黃桃,光合作用更多,甜度更高。2018年好黃桃網大改版,我代替原先的“小敏”,成為了這一屆的博
- 今日访问量:68
- 昨日访问量:0
- 总共访问量:148040
河套灌區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讓“塞外糧倉”田增糧豐[2014-08-27]
耕地平整作物繁茂,田間道路縱橫有序,灌排渠系筆直暢通,農田林網郁郁蔥蔥……夏末初秋,走在河套灌區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隨處可見這樣的景象。
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支持、內蒙古自治區整合支農資金打造的河套灌區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被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列為2007年十大重點建議之一予以落實,將在2008年到2017年集中改造河套灌區中低產田500萬畝,總投資預計達45億元。素有“塞外糧倉”之稱的河套灌區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是我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也是農業部確定的國家優質小麥和優勢玉米主產區。然而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的統計數據顯示,河套灌區農田中約有2/3即超過500萬畝是中低產田,蘊藏著巨大的新增糧食產能潛力,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獲批。
“截至目前,項目已實施6年,完成中低產田改造300萬畝。”巴彥淖爾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邢國良說,“項目完成后,可確保全市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60億斤以上,河套灌區新增種植面積50萬畝,年可節約水資源3億立方米!”
15片變4片,棄耕地變良田
杭錦后旗二道橋鎮永樂村村民白福富家有34畝地,過去分布在村子的各個方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多達15片。遇到播種、澆地、施肥、收獲等農忙節點,54歲的老白和老伴根本跑不過來。“顧了這片,誤了那片,有的小片不得不放棄。澆地時候,地勢低的澆了幾遍都淹了,地勢高的一遍還沒澆上。愁死人!”老白說。
中低產田改造后,困擾老白多年的難題解了。他家的15片地被整合成距離相近、高低相同、配套齊全的4大片。“渠通了,地平了,路順了,澆一次水比以前少用四五天,而且再不用眼巴巴守著怕被淹了。集中連片還方便機械作業,省事兒多了!”
中低產田改造不僅顯著改善了農民的生產條件,還增加了耕地面積,提升了耕地質量,提高了糧食產量。大量棄耕田恢復耕種,逐步成為中產甚至高產良田。
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鹽海子村村民王貴成對此深有感觸:“中低產田改造前,土地質量差,地里大土塊老草堰子多。我家30多畝地近一半是鹽堿地,幾乎沒收成,只好棄耕。好地也只能種葵花,畝產200來斤就算不錯。結果改造后,30多畝都能種了不說,過去棄耕的‘鑲邊禿子’(意為四邊有苗,中間不長莊稼的地),現在畝滿苗全,小麥畝產能上800斤,葵花300多斤。”
“不光產量高了,各項目區改造后的土地片數少了,但整合了以前不規則的田間路、渠道、土堆、荒灘、墳地等,分到每家的耕地面積不減反增。”杭錦后旗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楊新瑞說。
五原縣什巴鄉創業村三組組長王三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組288口人,原有耕地不到1500畝,改造后達到1800畝,人均可多分一畝地,年增收800~1000元。
集中成片的土地采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后,成本下降了,畝均效益提高了300~500元。
對已實施項目區的調查顯示,立項前項目區只有30%的耕地可種糧,經過2到3年的改造,90%的耕地都可以種糧,且畝產量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至少300公斤,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真正實現了“藏糧于地”。
2013年,巴彥淖爾市耕地面積達1058萬畝,比2007年增加198萬畝;糧食產量達60億斤,比2007年增加21億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77元,比2007年增加6642元。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幫助“塞外糧倉”實現了田增糧豐。
3座大水庫,一年省出來
按照我國的水庫劃分標準,庫容在1億立方米及以上為大型水庫。“以此為衡量,500萬畝中低產田項目改造完成后,每年可節約水資源3億立方米,也就是一年能省出3座大型水庫!”邢國良說,“這對于干旱少雨的內蒙古西部地區來說,意義格外重大。”
事實上,在多年的農業發展進程中,河套灌區一直面臨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保持水資源承載能力之間的平衡難題。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帶來巨大節水效應的同時,顯著提升了當地的糧食生產能力,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中低產田改造后,通過采取工程、管理、農藝等方面的綜合節水措施,大多數項目區由過去的渠路不暢、有灌無排變為現在的灌排配套,每畝綜合灌溉定額由改造前的448立方米,降為388立方米,減少60立方米;項目區用水利用率提高,斗級渠道行水期縮短3~5天,既省工又節水。
不僅如此,高效節水的膜下滴灌、噴灌等項目也被先后引入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鎮永和村1.6萬畝項目區實施了膜下滴灌工程。40歲的村民劉云飛頂著驕陽在自家玉米地里忙乎:“看我家玉米長勢不錯哇,馬上灌滿漿了,這籽粒多飽滿,今年肯定豐收!過去山旱區都是井灌,去年開始膜下滴灌,不但畝產增加了300斤,還省了1/3的水和電。”
烏拉特前旗地處河套灌區最下游,山旱區占全旗總面積的2/3,需要提取地下水灌溉。由于連年干旱和過度開采,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水資源開采亮起了“紅燈”。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推廣膜下滴灌,畝均節水220立方米、節電25元、節肥20斤以上,得到農民廣泛認可。
“不少還沒劃入項目區的農民看到效果后自掏腰包,每畝投入近400元,用上了膜下滴灌。”永和村村委會主任陳永志說。
糧田一改造,旱澇保豐收
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突出的節水效應,為農民旱年奪豐收奠定了基礎。那么,遇到洪澇災害呢?
2012年6月25日23時至28日11時,一場巴彥淖爾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降雨量最大、范圍最廣的大暴雨考驗了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當時最大降雨量達171毫米,形成了罕見的洪澇災害。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災害發生后,臨河區雙河鎮進步村的農作物損失居然不到一成。“這全虧了中低產田改造!打通了村里的渠路,從彎曲不暢到千米一條線,形成一灌一排,積水很快排了。村里人都不敢相信,那么大的雨莊稼沒啥事兒!”村支書范文華說。
而在相距不遠的臨河區新華鎮建國村,情況卻截然不同:正灌漿的小麥倒伏,玉米、番茄、葵花等農作物打蔫枯萎,大片農田受損絕收……“村里汪洋一片,我家100多畝地全淹了,基本絕收。開春貸款投在地里的3萬多塊錢也打了水漂,那叫個慘呀!”提起那場災害,村民王萍的聲音充滿黯淡,“如果當時我們村也是項目區多好,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是否項目區,光景兩重天。記者通過采訪分析,項目區損失小的原因一是工程措施到位,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格局,田間積水通過自然和人工等措施及時排出,減輕了死苗現象。二是農業措施到位,項目區普遍推廣良種良法,作物根系發達,倒伏程度輕。三是通過改造,項目區整體地力提高,種植品種、結構多樣化,也減少了農民的損失。
“未來4年,我們將繼續站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高度謀劃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穩步推進剩余200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工作,讓更多農民受益。”邢國良說。
經過多次基層調研,巴彥淖爾市委書記何永林對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是該市“最大的惠民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實施6年來,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撥付的資金每年都在遞增。”邢國良告訴記者,“目前,中央資金已由2008年的1.51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05億元,自治區配套資金由2008年的6000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億元。不僅如此,從2010年起,項目區5個產糧大縣的縣級配套資金已全部由自治區承擔。今年起,國家農發辦還提高了畝投資標準,將項目按高標準農田建設,未來4年將增加投資2.8億元。”好黃桃網
评论[发布评论]
- 2015-02-09 11:29:36
- cBkKmf yjoipmbdwtyn, [url=http://wmcyhesytpbs.com/]wmcyhesytpbs[/url], [link=http://hbtwsyvqzzub.com/]hbtwsyvqzzub[/link], http://bhxwhqwpizer.com/
- 2015-02-09 11:29:39
- cBkKmf yjoipmbdwtyn, [url=http://wmcyhesytpbs.com/]wmcyhesytpbs[/url], [link=http://hbtwsyvqzzub.com/]hbtwsyvqzzub[/link], http://bhxwhqwpizer.com/
最新评论